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的意思是:
面对困难,不害怕,勇敢向前,不推辞,敢于直面。形容不避艰险,奋勇前进。赴:走往。汤:开水。蹈:踩。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刘表传》,原文:今策名委质,唯将军所命,虽赴汤蹈火,死无辞也。“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”的历史故事:
东汉末年,刘表占据了荆州,手底下官员韩嵩劝他投降曹操。刘表没有同意,他要韩嵩到许昌打探一下曹操的虚实,以图趁虚而入。韩嵩表明,便是叫我去跳滚烫的水池,去走熊熊大火,我也决不推辞。
嵇康,字叔夜,谯国铨(今安徽宿县西)人。他曾与山巨源(山涛)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,被称作“竹林七贤”,司马氏专权后,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,归隐山阳,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中中做了官,嵇康从此看不起他。
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,想请嵇康出去代理他原先的吏部侍郎官衔,遭到了嵇康的果断拒绝。 不久,山巨源收到门人送上的一封信。拆卸一看,是嵇康给自己一封绝交信。他迫不及待的看过下来。信中嵇康列举我、庄子、孟子等先圣,说自己“斗志可托,不能夺也”。
随后又提到自己钦慕尚子平、台孝威(后汉隐者),不涉经学,不求名利。信中表明他藐视虚伪的礼法,当众抵抗朝廷的法纪,以禽鹿作比,鹿不多见有驯育服从的,大的假如牵绊、拘束它,那它必定狂躁不安,即便赴汤蹈火,也不在乎。
就算要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,拿佳肴来喂它,它也是想念山林、憧憬草坪的。以此表明假如司马氏请他当官,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麋鹿“狂顾顿缨,赴汤蹈火”。表现了果断不在司马氏政权中就职决心。因为嵇康常常发布一些讥刺朝廷和凡俗的言论,司马氏统治集团对她十分忌恨。
景元三年(262),以前遭受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,以言论浪荡、诽谤朝中等罪行对嵇康横加污蔑。嵇康被司马昭下令拘捕坐牢,不久便被杀害。